(圖片引用自博克萊)
剛看完一套書(四本),書名是「大明王朝1566」,
講的內容是嘉靖39年到45年駕崩時期的故事,
主要人物就是嘉靖與海瑞。
這四本書是在2007年就收到朋友寄來給我的,
一直都沒機會開封,剛好小量出生,又剛好他不好照料,
有時間看書後,又被每星期租的新書消磨掉空閒時間,
最近的一兩個月,看書的時間多很多,
小量有時在玩或看卡通時,我就看書,
之前晚上常看電視的時間也拿來看書,
所以,每星期借的書,無法完全消耗掉我可以看書的時間,
這套沒看過的書,就有了開讀之日了。
本來看看封面,實在興趣不太,畢竟寫歷史的書不是第一次看了,
總是不會太平易近人,看起來也會有點吃力,
沒想到第一頁翻開後,內容精彩到我一頁接著一頁迫不及待的看下去,
一本我應該花不到兩天就看完了,要不是還有每星期消耗的書,
這套我可能不用一星期就看完畢了,是我近期看過最想推薦的書。
主要的故事內容是在描述嘉靖時期的後半段,
因為醉迷於"道",竟然20多年不上朝,
吃丹藥、打坐,朝事都在精舍(嘉靖練功處)中解決,
(後來嘉靖的去逝,實因丹藥吃過多而導致水銀中毒),
但他也不是事事都無知,因為明朝設有東、西廠與錦衣衛,
他雖然足不出戶,但大小事都心知肚明,
當朝的首輔是嚴嵩,年事已高,還有他的兒子一起為內閣,
嚴氏父子掌權也已20多年,貪污、貪權等無所不貪,
即使有清流派(裕王-嘉靖的兒子)的諫言,仍然無法令他們倒台。
嘉靖40年,因為國庫空虛,嚴黨要彌補這個缺,
下了改稻為桑的政策,有諸多的狀況發生,毀堤淹田,死了許多的人,
海瑞就是在此時被任命為受災縣的縣官,本來只擔任教職的他,
從此踏上政治的不歸路,道德感極重的他,
看不得官場上不乾不淨的事太多,為了人民的福趾,
他可以對上司、朝廷的人實話實說,完全不管他的官有多小,
講的話有多微言,最後竟然上了一道對皇上的諫言疏,
真的是為了國家好,連性命也可不要。
本書作者在最後說,也許有人會說,書中內容有些好像不符史實,
其實不過是解讀的角度不同罷了,
比如嘉靖,不說他是怎樣不是的皇帝,只說他是怎樣的皇帝,
比如嚴嵩,不說他這個首輔貪的怎樣,只說他做了什麼樣的事,
所以,可以看到嘉靖雖然20多年不上朝,實是不對,
但即使這樣,仍然做了許多對的事,
誰貪誰忠他看在眼裏,他需要一把對外的刀,
因為不想背負臭名,於是嚴黨就成了為他披荊斬棘的刀,
嚴嵩在史實上是個貪臣,但在本書中,看到他為皇上分憂解勞,
為了兒子前途,即始年紀老邁,仍然無法卸下重擔,
整本書因為從這些角度切入,少了份對歷史的沉重感,
人物的描述也生動許多。
最後海瑞並沒有因為他上的直言疏而人頭落地,
因為嘉靖心裏很明白裏面說的都是對的,
只是他已無力再改變了,身體病了、心也老了,
作者說,歷史上的皇帝,能不殺講真話的忠臣很少,
嘉靖這點實真為可取,結局就在嘉靖駕崩,
海瑞被釋放,新的君主上台中結束了,
當我閤上最後一頁時,心中充滿了感動,
以往看過的歷史書,總沒有像這套一般,
對人物人心剖析的如此直與白,
每個位置上的人,做的事總有其考量,
尤其是最高的君主,該怎樣做才能面面俱到,
我看到了嘉靖身為皇上的難,
為了道德的奮戰,海瑞勇敢的挺身而出,
但也看到了他的苦悶。
最大的感想在於,歷史好像不只是歷史了,
就算在現在,很多事都可以引為借鏡,
每個人在生活或社會上都有苦與樂,
該怎樣才能不要像書中人物一般,
身在其中無法改變,讓我深思不已。
留言列表